您的位置:首页 > 建筑新技术 > 从20年政策走向,窥探BIM未来
BIM的未来在哪里?
要回答「未来在哪」的问题,首先得聊聊「过去和现在在哪」,既然十个BIMer九个都在空中楼阁,那我们就从最看不着摸不着的「政策」说起,看看这些年被说烂了的BIM政策,到底讲了啥。
2001年 · 住建部科技司 《建设部科技司工作思路及要点》 推进建设领域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 2003年 · 住建部 《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 对平台和系统建设作出指导,指出工程设计协同系统、综合项目管理系统、先进水平应用工具软件、智能化施工技术、专家库和知识库建设的重要性。 这两步是在建筑业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
2006到2010 · 科技部 「建筑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 将“基于BIM技术的下一代建筑工程应用软件研究”列为重点开展的研究工作。
翻阅当时的科技项目立项,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的关键技术,就是我们2018年会大范围迎来的命名、分类、编码、数据交换、模型存储和信息交付的相关内容。
这一步,归根结底就是在说四个字:「信息互用」。
2011年 · 住建部 《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 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建筑企业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等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推动信息化标准建设 2015年 · 住建部 《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 明确要求到2020年末,应实现BIM技术、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BIM的项目率要达到90%。
至此,国家在政策层面给了BIM技术示范一个明确的期限,和一个叫做一体化集成应用的要求,在政策面将BIM推到了「信息应用」阶段。
2016年 · 住建部 《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 要求建筑行业企业“积极探索‘互联网+’,促进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深入研究BIM、物联网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创新商业模式,重要提出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3D打印和智能化五项专项信息技术应用点。
注意,这里事情变得很有意思了,BIM从在政策中出现到此,终于跳出了「工具级应用」的节点,它关注的是行业的「新业态和管理创新」。
这一句听起来十分的假大空,我们暂且放一分钟,先来看看这二十年的政策为什么要这么提。
首先,目的之一就是「信息化」。
我们可以想想,身边的零售、交通、服务、文化产业,几乎所有的实体经济行业都受到了信息化的洗礼,但是建筑业几乎没有受到大的冲击。
无论是人口红利还是技术阈值,随着一线城市的建设速度放缓,建筑业确实提出了技术精细化与管理精细化的需求。这就是建筑业主管单位希望借助信息化浪潮,一点点去除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管等等这些环节里粗放式烙印的目的。
其次,目的之二就是「竞争力」。
其实全世界的建筑业都是「低生产效率」的行业,并且由于发达国家的建设需求的减少,这种低效率转而体现为高质量。
反观我国,我们常常诟病的建设周期短,其实对行业来说,既是劣势也是优势,在这个国内建设需求还很大、人口红利还未完全消失的时机,提出信息化技术与行业改革的「耦合」,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因此,在BIM与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绿色建筑、地下综合管廊等等重点的转型领域,主管单位提出了各种「高、大、精、尖」转型升级的要求,以期创造新的行业增长点,提高行业竞争力。
这时候,我们就要说回刚刚那个有意思的点了,十三五的《发展纲要》为什么跳出「工具级BIM应用」,提到了「新业态和管理创新」?
因为信息化不是一个纯技术问题,BIM也不是一个工具问题。
建筑行业的技术水平提升,追根究底是建筑业生产力的提升,最终也将改造建筑业的生产关系。
无论是什么样的革命性技术工具,其背后都有与之匹配的管理结构。
作为舶来品的BIM技术,背后是一套完整的、以协作为基础的、庞大精细的专业分工系统结构,这种结构凝聚了西方数百年工业革命成果的思维方式。
BIM数据的管理过程,体现着主管人员之间的权力分配与分工流程,也反过来指导每一个参与者的活动。
因此,十三五的《发展纲要》浓墨重彩的要讲的,其实就是:
「我知道你们很难,但是你们要正视管理体系创新与业态升级。」
听到这里,你可能又会问了,道理我都懂,可是为什么BIM就是那么难?
咱们以建模举例,BIM建模难不难?这得从三个层面来看。
1.单纯的建模层面
就用revit画个梁板柱楼梯?把软件学会,好像不是很难呢。
2.深挖模型精度层面
梁板柱楼梯画到什么深度,扣减关系怎么搞,面层要不要画出来?诶,晕晕的,听甲方爸爸的吧,甲方也不知道啊,那有点麻烦啊。
3.数据与编码层面
Revit模型里要写上属性数据,按用途编码,以备后期调用。
啥玩意儿?编码和属性?那是啥?要干啥?什么时候要用?谁要用?怎么用?不知道不知道太难了……
这里的第一点,讲的就是建模的「生产工具」的运用,而第二和第三点,则是建模的「生产关系的外化」。
同样的状态也可以问问协同难不难。
「生产工具」级别的问题,是按教程设置工作集或链接——不难。而「生产关系的外化」级别的,就有点麻烦了——工作流程制定,权责如何分明,角色分工固化,工作习惯标准,等等。
与其说这些困难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不如说它们体现的是「生产工具」和「生产关系」的不匹配。
工具可以被很快学会,但凝结在工具背后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则需要很长时间的培养和发展。
这就是信息化的本质:信息化不仅需要建立数据的关系,更需要建立这些数据背后的人之间的关系。
而我国建筑业的信息化,有几个大问题尚未被解决:
其一,数据不齐,依赖人的习惯进行文档归类,数据收集举步维艰;
其二,工具不精,舶来品的工具很难实现本土数据结构化,软件开发与知识本体研发不足,数据关系混乱;
其三,管理不善,企业现代化程度低,数据与人的关系不清,权责不明;
其四,参考不足,国情差异大,发达国家的信息化之路并不能照搬现抄。
这是一个无法避免又没有捷径的困境,只能依赖一代一代的工程师迷雾中的摸索和探寻。
然而迷雾再厚,也会有能见度。
前面我们聊烂了的「政策」,可能还是没聊透。我们再往前挖二十年,看看我国建筑业在四十年内的政策实现结果如何。
总的来说,我国的信息化基本是十年为周期,每十年解决一类问题:
1981~1990年,「六五」到「七五」:
主要解决以结构计算为主要内容的工程计算问题,也就是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代表软件是从手算到电算的旷世之作PKPM。
1991~2000年,「八五」到「九五」:
主要解决计算机辅助绘图问题CAD(Computer Aided Design),代表软件就是AutoCAD了。
2001~2010年,「十五」到「十一五」:
主要解决计算机辅助管理信息化问题,包括电子政务和企业管理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实现了人事、财务、办公自动化、文档管理等一系列的内容。
但应当注意,“十一五”中所涉及的「信息互用」只实现到了文档级别,「数据互用」至今尚未解决。
2011~2020年,最后,时间来到这一个十年。
按照何关培先生对BIM的定位图的分析,建筑业信息化的情况可以概括为:「技术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之间没有关联起来,例如「BIM能耗分析与运营决策管理」、「BIM成本预算与采购管理」、「BIM施工计划与人事管理」等应用尚未达到自动关联。
而这,意味着「交叉学科的需求分析与实现方法」没有解决。
至此,我们才可以聊聊开篇的话题:BIM的未来在哪里?
我认为,一是「数据互用」的相关方向,二是「交叉学科需求分析和实现」的相关方向。
「数据互用」主要还是解决工程行业信息化的基本问题,例如数据存储效率、数据安全、自动的数据结构化软件、数据轻量化、数据交换机制等等。
「交叉学科需求分析和实现」主要是跨专业解决工程与非工程问题,例如BIM+GIS解决智慧城市、BIM+VR/AR/MR解决定制装修、BIM+机器学习解决优化决策、BIM+知识本体解决资产管理等等。
不必争论,无论是哪条路,都是REAL BIM。
对第一条路,我们应当保持一种「敬畏心」。
沉下心来去体会工程行业的需求问题,为每一点可以尝试的进步争取一二,无论是正向设计,还是施工对接WPS,不要假大空,不要毁行业,脚踏实地的把一些人炒完概念的冷饭拿起来,重新做好成家常菜。
对第二条路,我们应当维持一种「进取心」。
聊概念聊方法的不一定是空中楼阁,说落地给方案的也未必真的旱地拔葱。积极地接触、研究科技前沿的理念与方法,才能寻求到BIM的深度与广度延伸,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并且心平气和地接受曲高和寡。
最后,乐观的说,国内的BIM泡沫正开始慢慢爆掉,但离技术发展曲线步入全行业洗牌后稳定积累的阶段还太远。
凛冬已至,惊蛰未来。
愿每一个爬在半山腰正在咬牙的少年,都获得和迷茫一样多的勇气与力量,愿每一个拒绝野蛮快钱的BIMer都有获得长线收益的未来。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平台免费帮您找资源
已为21829家建筑企业提供了资质服务
预留联系方式,建设资质网将第一时间回复您!
© 2018 vipjianshe.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淘房置业(陕西)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陕ICP备16004360号